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十二期

2017-06-11 在场微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


在场微散文第十二期(2017年5月)获奖作品于昨日揭晓,630余名群友参加了颁奖盛典。

时间:2017年6月10日20:00时

地点:在场微散文群

主持:周闻道

嘉宾: 龚益成、北京了了、雪夫、韩冬红、杨培铮、郭莲莹、迟凤君、乔民英、海之魂、宁静、晓来轻酌、刘珍

12期征文情况

截至2017年5月底,本群网友涵盖了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香港、台湾地区,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了征文活动。本月投稿249篇,发表133篇,修改61篇,退稿62篇,朗诵115篇。参与编校、朗诵、制作的群友,全系业余无偿服务。我们除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赞赏与敬意外,更多地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显得更为重要。

文友北京了了自费给获奖作者每人赠送一本“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或其它在场书,直接网购送达本人,请获奖作者将地址发晓来轻酌。

在场平台目前有评审组、编校组、朗诵组、阅评组、制作组,实行了发稿淘汰制,朗诵也择优,就是为了促进交流和质量的提升。

周闻道在场主义创始人、主持人)

 

 各位嘉宾、各位群友:

从栖栖,到微语,我们在这里与六月重逢。文字作伴,文友为情,在场是我们不变的姿势。四季不长,却浓缩了生命的全部节律;发现有限,却领略了生命的多重意义;文无止境,每一次的起笔,却都是对世界的命名。真相因在场而显现,世界因命名而照亮,我们因散文而从容。“关注当下,体察苦难”,不是因为有恨,是因为我们对这世界爱得太深;“文微意宏”,如果在一年前还是理想,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答卷。

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竞赛第12期(2017年5月)颁奖典礼现在开始。


第十二期在场微散文奖

单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林中蔓青《摇晃》章涛朗诵

 赵华刚《梦呓》郭万梅朗诵

三等奖

 王茵芬《五月暂居》海之魂朗诵

 李瑞霞《麦子黄时》海燕朗诵

优秀奖

1、郭爱国《空心墙》章涛朗诵

2、六叶《拉练》万军朗诵

3、辛峰《阳光刺破云层》龙丹朗诵

4、邓文静《 那些花儿》海燕朗诵

5、 郑春:山阴处的映山红

6、 翠薇《苦味的丰收》郭万梅朗诵


特别贡献奖

最佳阅评:齐海艳

最佳朗诵:花    语

最佳编辑:李世琼

最佳制作:四季芳

最佳阅读:雷永鸣


最佳参与奖

秦和元、林中蔓青、刘珍、小小贝、六叶、高影新、李瑞霞、雷永鸣


第十二期授奖辞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林中蔓青的《摇晃》,以意识流手法,通过自然、身体、事业等片断经验,呈现了生命的摇晃不定和人到中年的诸多无奈。 

赵华刚的《梦呓》,用一根梦呓的线,在生命与平安的忧患中,诠释了父爱的崇高与永恒,有一种催泪的力量。

 

三等奖:

王茵芬的《五月暂居》,从暂居出发,检阅人生风景,通过子女、居所、城乡等片断体验,呈现了知非之年的孤独、无奈与茫然。

李瑞霞的《麦子黄时》,从显形的麦收场景中,呈现了丰富、复杂、深刻的社会意义:势利、贪腐和命运莫测。

 

优秀奖:

郭爱国的《空心墙》,以生动的象征和隐喻,表现了官场的虚伪和秩序的失度。 

六叶的《拉练》,以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呈现了官场形式主义的危害及形象工程的劳民伤财,引人警醒。

辛峰的《阳光刺破云层》,通过作者重新踏上故土的感受,呈现了人性和亲情苏醒的美丽。

邓文静的《那些花儿》,讲述一个婆孙三代种花及做花包的故事,呈现了人性的温馨和生活的美好。

郑春的《山阴处的映山红》,通过大山叔冒险上山为孩子挣钱办婚礼的细节,呈现了父爱的伟大及现实中阴与红的强烈对比。

翠薇的《苦涩的丰收》,以农民种植蒜薹的遭际,呈现了农村市场转型的艰难和农民发展致富中的迷茫。


嘉宾发言


龚益成在场微散文赞助人)



第十二期颁奖致辞:      

在场微散文主题征文刚好满一年,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黄福海老师来。他说自从加入了在场,竟然不知道散文该怎么写了。我现在理解了他。肯定还有很多人遇到这个疑问。当然,我对他说“在场主义对我没有真正的提高”的说法存在意见分歧,他的困惑,其实正是他认识的高度提升的开始。

我也困惑,也在思考。

1、散文性、在场性、散文性与在场性结合,怎样理解?需要花时间,多阅读,勤练笔;

2、微散文,550字的篇幅,绣花针上做道场,怎样处理?需要费精力,舍什么,侧重什么;

3、主题征文,你的素材积累和经验,怎样运用?需要拼发现,现实性,呈现力;

4、作为载体,语言是唯一的表现工具,怎样表达?需要比功底,个体性,异质化;

5、作为方式,介入是唯一的手段,怎样进行?需要看态度,责任感,当下性;

所以我提出几点,抛砖引玉,以便交流,更期得到指点。

北京了了(在场书籍赞助人)


寒来暑往,转眼又是夏天。

在场主义微文赛已成功举办了12期,期间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主办者最解其中味。

民间做点事不容易,想持久地做好一件事更难!一直钦敬老友周闻道为在场主义倾心尽力的付出,继续以“购买在场主义书籍作为奖品馈赠获奖者”的方式支持在场主义微文赛。

衷心祝福微文赛日臻日善,芝麻开花节节高!

 

北京了了

2017年6月10日

迟凤君在场微散文特约评论员)


首先祝贺所有获奖者。

我进入微散文这个平台已近一年了。这一年让我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在闻道、晓来等的引领下从文字的幼稚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稳定,从稳定开始突破。也许有的作者一进来就是经验丰富者,但是,我想他们也依然有新的收获。这收获不仅是文字上的,还有感情上的,还有哲理上的,还有人生上的。其实,我们写作也好 ,获奖也好 ,甚至不获奖也没有发作品 ,都不过是在完善人生过程中一小步,我们将来回忆起来,会说那一步迈得怎样怎样,即使你迈得不怎么样,也许会成为一个你认为很值得一谈的话题 。这,也许就足够了。这一年,我们都有很多幸福,或者苦恼。有许多融合,或者隔离。有许多理解,或者误会。但对比人生要经历的雷雨终究如一些微露。所以,我想,这一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微笑。

记得星云大师刚出家当学徒时受尽了百般磨难,他念经时低下头,就有板子打过来,责怪他不该低头。他便抬起头来,板子照样向他打来,责怪他不该抬头。当问他杀过生没有,他说没有,板子就照他打来,说你十几年难道连个蚂蚁也没踩死过吗?分明是扯谎 ,打!当他说是的,踩死过蚂蚁。板子立刻又打下来,说你既然杀过生就该打!这些,谁会想到,这都是一个大师的成长不可或缺的。若没有这个过程,也许他只能成为一个小佛。因此,我们搞写作的人,也必须把眼光放长放远,发表或没有发表,获奖或没有获奖,都要看得开,想得通,放得下。有人在总结自己的时候不是叹息自己历经了多少困苦和磨难,而是叹息:这些年,我太顺了,唉!这意味深长的叹息可是值得大家深深回味的。

为了我们的人生更辉煌,说了这些不在场的话,目的也是为了更在场。

谢谢

草原凤凰

2017年6月10日下午6时于北京

乔民英在场微散文特约评论员)


在介入、阅读和创作中增进在场自觉


整整一年的在场微散文写作,使绝大多数在场作者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不少作者从微散文起步,已经形成在场自觉,正在成为一个地域乃至全国范围有影响的作者。

但是也要看到,一部分作者写作提升并不明显,依然在原来尺度徘徊,近两个月大幅度的退稿率就是证明。究其原因,除了审题偏差和写作功力之外,与作者在场自觉也有很大的关系。

本人认为,所谓在场自觉,就是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用在场主义理念思考问题、介入生活、体察时代、发现意义、构思作品、呈现观点,做一名知行合一、形神兼具、读写贯通的在场人。这包括介入自觉、阅读自觉和创作自觉。

介入自觉,就是用直接而不是间接、敞开而不是遮蔽、纯粹而不是虚妄的姿态,关注当下,切入现实,进而完成写作立场的转变,即“从书本转向现实,从逃避转向承担,从天空转向大地,从模仿转向创作,从水转向血,从阅读大师的作品转向阅读自己的生命。(《散文:在场主义宣言》)”让介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介入就是干预,在场就是立场。一个习惯躲闪、人云亦云、没有立场、不敢“说出”的作者写不出有分量的在场作品。

阅读自觉,就是对在场理论、在场作品的关注、跟进与研读。“在场主义散文”微信平台,以编发微散文为主,兼顾大篇幅作品和理论文章,虽未必篇篇是精品、个个都在场,但无疑展示了在场主义散文的整体风貌。尤其是每月评奖和每篇阅评的举措,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切磋提高平台,但有的作者只关心自己的作品、只在乎自己的意愿、只转发自己的文章,甚或偏离了在场写作的初衷。希望大家多学习在场理论、多阅读在场文章、多参与读评互动、多转发在场优秀作品。

创作自觉,在于在场性与散文性的结合与超越,在于文体变构意识的激活与散发,在于以在场主义者独立的价值判断、求真的创作勇气、自由的表达方式,自觉探索异质化呈现、陌生化写作技巧和手段。我发现,在场平台并没有排斥其他文体的写作,在场平台所发其他文体的作品也不乏上乘之作。然而,在场主义毕竟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美文,既然选择了在场,我们就应该向在场精神靠拢,写好微散文,也向大文章努力。

在场一年,让我们在介入、阅读和创作中增进在场自觉,迎接新的挑战!

郭连莹(在场阅评组组长


留一条意味深长的“尾巴”

——“在场微散文2017年5月颁奖盛典”絮语

郭连莹


微散文创作,迫切需要创新,需要无中生有、人有我优;更需要披荆斩棘、勇闯新路。

很多作者为了追求文学性,在语言的华美与结构的戏剧化上下功夫,丧失了散文叙事的平实与自然,给人以失真的感觉。同时,也失却了散文这种文体的本质特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的文采是需要的,文体写作创新更是不可或缺。但前提是:必须把握好散文文本的特性,把散文写得像散文,而不是小说。语言内容可以有诗性,但不能写成散文诗。

创新,是多方面的,我想说说微散文的结尾。

对于动物而言,尾巴虽小,作用却大,千姿百态,功能各异。微散文的“尾巴”,功用不可小觑,更需要作者赋予其深长的意味。

而现实往往是,文章的结构、语言、故事等都很好,就是读完就完了,到最后少了回味余地。于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结尾无力、无意、无味,文章会大打折扣。

不禁想起冯骥才的一个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结尾——高女人去世,矮丈夫一个人生活。作者并没有刻意着墨描写矮丈夫失去妻子后多么的痛苦哀伤,只是在结尾处淡淡地写道:“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轻描淡写的结尾,足以让读者为之心动。

不必议论,也不必抒情,“矮丈夫”对“高女人”妻子的思念与爱意有多么的深沉,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常常会看到一些作者,把故事的前因后果叙述完之后,在结尾处,往往会再抒发一下情感、增添一点议论,则会使情感表达上用力过猛、直抒胸臆,使整篇文章意境尽失,张力全无,沦为平庸之作。

所以,写作时,不要只是一门心思在头脑、肢体、躯干、血肉等主要部位增添营养,千万要注意修饰自己的“尾巴”啊——用轻淡的笔触来传递深沉的情感,言尽而意无穷……

雷永鸣(最佳阅读


最佳参与奖、最佳阅读奖获奖感言:

在一场颁奖盛典中能获得两项奖励,首先是惊讶,然后是激动,更多的是感动。

六月是忙碌的月份,对农民而言更甚。每天忙完农活,睡到床上时,才能得空打开手机阅读,而在场微散文平台是我阅读的最好去处。唯有此时,我的心情跟随着每篇微文起起伏伏,时喜时怒、时爱时恨,情不自禁间将自己并不成熟的阅读观点留下。其实,我也是在场作者,自进在场以来,参与了五篇同题。每次看到读者和阅评老师的留言时,心中特别感动,好似受到了无比的尊重和认可,当然更多的是从每条留言中认真领会、学习、改进和完善自己。更让我感动的是,所交每篇同题作业,晓来轻酌和编辑老师精心修改并多次沟通,直到满意为止。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指导鼓励,让我成长!

在此,  我感谢在场主义写作创始人周闻道老师!感谢勤奋敬业、美丽善良的天使晓来老师!感谢在场赞助人龚益成先生和北京了了老师!感谢各位无私奉献的编辑老师、朗诵老师、平台制作老师!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文朋师友!永远在场!!


海之魂在场朗诵组组长


2017年5月总结

不停改变的是岁月,唯一不变的是记忆。

5月,本是单位组织的正常年度体检,然而却在某一项体检过程中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穿越般的煎熬。既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判决”在前方等待,那么干脆让心静下来捋捋过往。

“一月复一月,此月又过五。两轮日月何奔忙,百年弹指如虚度。”过往的岁月正如在场第12期的征文主题,这么多年来,尽管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似乎面对生生死死已经淡然。尽管也始终持了一副慵懒的心态,曾经好像一度失了忆的思维、断了层的岁月、开了裂的记忆,终是在去年夏天开始有了萌动。感谢在场,让我续接上了“不想不思空虚度,随波逐流游着走”的时光。感谢朋友龚益成,说是心境的导师也好,现实的启蒙也好,他的话的确令人警醒。人,真的不能过于委屈自己,百年弹指一挥间,莫负时光好年华。

又是鸟鸣婉转、花香满园时。从去年6月份结识在场,转眼已经一年。一年前,冬红姐发在邯郸散文群里的征文链接连起了邯郸散文界与眉山的文之缘,也架起了我和晓来姐、闻道先生、雪夫先生等等兄弟姐妹们的爱之桥,虽然我和冬红姐至今未曾谋面。但也正是这座桥,让一个跟外界“断绝”联系10多年的孩儿娘走出了闭塞和茫然。

暑往寒来,冬藏秋收。春移夏至,律吕风飘。365个日日夜夜,因为有缘所以相遇,因为相遇所以相识,因为相识所以相知,因为相知所以我们才相守,虽然每个人在场的时间不尽相同,但这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朗诵组自2016年7月成立以来,大部分的美文经过主播二次演绎后赋予了文章新的生命形式和气息。当然,一篇有声文字的形成,并不是常人眼里的“我喜欢朗诵”或者“我爱好”那么简单。普通话是否标准、读音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如何选择背景音乐,如何使音乐与文章和谐共融,如何为美文添光异彩,如何让作者、听众产生共鸣,如何尽力开发自己的悟性和灵性,是这一年来主播们不断追寻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感谢在场平台,感谢各路大咖们对我们的理解与支持。

一年来,我们的在场主播对文字的理解、情感的表达、音韵的把控上有了质的飞跃。

一年来,有人说听着我们的声音好入眠,有人说最喜我们的声音伴晨练,还有人说我们的声音可排毒……那么,工作之余,闲暇时刻,静谧之夜,就请随着主播们的声音走进世间百态、浏览人间真情吧。

非常感谢我的生活里有一个你,你的生活里有一个我,愿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继续温暖同行。

宁静在场编校组组长


在场微散文征文第十二期颁奖典礼的到来也是在场征文举办一周年。从六月栖栖到微雨微语一路走来,见证了众多从新手到成熟作者的成长过程。在场散文平台,为大家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编辑做好了,是可以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志愿者,水果店的编辑们的宗旨就是:做一个有情怀的编辑。做事先做人,做编辑要真诚,用真诚与作者交往,以诚相待换位思考,重视每一位作者的劳动成果。正因为有着这么一群可爱的人,用无私与大爱演绎了这一出出精彩的故事。作者投稿,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下载交值班编辑校对,从无怨言。编辑们经常看稿到凌晨一二点钟,即使在外出差,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找条件完成校对任务,从不拖延。编辑不仅是用手工作,更是用心审视每一篇稿子。编辑文章是个很费精力的事情,因为编辑一直去重复别人的思维。每当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缓缓游走时,面对每月200多篇的投稿,一篇文章要反复细读很多遍,生怕理解不透,解读不全。每一篇,编辑果果们都认真切磋、琢磨、探讨如何让文章语言更精确,甚至一个词、一个字、一个标点地探讨,就像农民挑选优良种子一样,一个错误的标点、一个错别字,都是一颗坏掉的种子。做好每一个细节。

编辑们也是文章作者,理解写作的孤独、艰辛与快乐。若需对文章做修改,个别字句进行斧正,得需私下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与作者沟通。把作者当成朋友,用合情合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取得与作者的配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突出文章的优点。经过作者对稿子的反复修改,果果们校对稿子的数量是成倍的。每当看到平台的文章推出时,往往心里还有点窃喜,因为这些中,也有编辑果果们的付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耕作者,尽管有“锦上添花”的说法,实际上“做嫁衣”往往是劳动结果。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真的有点累,但是更多的时间是感觉到自己身在忙碌中品味到的快乐,在忙碌中有所收获。当碰到好的文章,也便会和文字一起种植快乐。果果们常说:我们累并快乐着,若天天能有精妙文章欣赏拜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老师对自己的文章很负责,投稿前认真修改,越来越多的作者按照要求进行word排版。对我们水果店的编辑给予了鼓励和肯定。

作者留言:

编辑老师好!

 刚才收到老师建议修改的提议,下载了作品后,仔细阅读,发现自己确实犯有逻辑错误,文不对题,这是写作上的大忌,谢谢编审老师给我及时指出,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自从向在场投稿以来,自己在写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得归功于编审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地帮助,再此,我谨向老师们致以我最衷心地感谢!相信有您们的守护,在场会办得越来越好。

 编辑老师好!

现将改过的作文再发来,请老师们把关,如果尚需再改,请指出,不胜感激之至。

编辑老师好!

谢谢评审老师的辛苦,我这个就不投了,我会继续努力改进。也许换个写,等有感觉再动笔。

编辑老师好!

六六老师你好,我很少看邮箱,你改得太好了,向您学习!谢谢,辛苦了!


但仍然有个别老师,存在匆忙投稿的现象,过分依赖编辑,有的作者随意改变字体颜色和背景,有的作者投稿标题和文章中的标题不一致。

刘珍(在场制作组组


在手机微阅读时代,一篇文章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快感,除了写作者的文字功夫,就是平台制作版面的简洁和美观了。平台制作,看似简单,实则琐碎繁杂,全靠制作者的一份责任心和耐心,稍不注意便会出错。错了,就得删掉重做,一切原有的编排秩序又得打乱重来。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流出,还只是文字,需要经过编辑老师的修改润色,再由主播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如何将经过润色的文字和朗诵的声音完美地结合,并完整地由平台呈现到读者的面前,这就需要平台制作老师们一系列琐碎繁杂的操作了:先在平台编辑制作好文字,然后用手机到荔枝网去下载主播们的朗诵,再上传至电脑,由电脑上传到平台,平台再插入到编排好的文字里。要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一会儿手机,一会儿电脑,用手忙脚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当文章多朗诵多又要赶着发布的时候。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感觉自己已经很认真很细致了,也难免会忙中出错。一篇美文的出炉,凝聚了所有编辑、朗诵、制作、以及阅评老师们的辛勤劳作。而这一切的辛苦,只缘于我们对文学的爱好,对文字的敬畏,无任何功利而言。愿广大写作爱好者,如敬畏自己的文字一样,珍惜在场平台每一篇文字的推出。我们也将尽力做好平台,把好制作的最后一关,尽量少出错、不出错,为广大微散文爱好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写作和阅读平台。也希望更多有责任心有耐心也爱好平台制作的朋友们加入我们。


周闻道在场主义创始人、主持人


散文写作的陌生化

一一兼谈在场微散文12期征文 

文/周闻道       

今年5月27日在眉山举行的“中国散文高端论坛”的一个论题,就是散文写作的陌生化问题。时隔百年后,陌生化写作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成为中国散文的高端热词,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

陌生化写作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批评家、形式主义学派创始人和领袖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1917年提出的。其后,它被广泛使用,被许多人视为摆脱写作困境的有效方法。

“陌生化”最早是指写作中的一种技巧:把与人太切近、太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的、无法命名、无法称呼的东西,去重新认识、描述它。其目的是让作者重建对生活的新鲜感,从而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生疏感、奇特感、新鲜感,增强对作品阅读感受的强度和审美的快感。

随着写作的发展,陌生化已逐步超越单纯技巧的范畴,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创新的一种写作理念。如果用逆向思维理解:散文重提陌生化,是否意味着陈旧化、俗套化、老面孔已成为散文面临的突出问题?

个人理解,作为一种写作理念,散文陌生化写作至少有几点值得注意。

内容的陌生化。司空见惯的内容,如何想方设法,让它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想起上世纪初,世界工业革命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产生的西方现代主义。明明是表达人的危机意识、异化观念和自我表现,在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却变成了甲虫、《城堡》中的城成了清晰可见却不可接近的怪物、《地洞》中的居所处处是通道却处处令人惶惶不安。本期获奖作品林中蔓青的《摇晃》,写的是人生的不安稳、不确定和惶恐,但作者没有直接表现,而是通过三个具象表现出来:地震(自然的)、腿伤(身体的)、工作(社会的)表现出来。加上意识流的暗线、片段式的经验呈现,一改作者过去引入小说元素中故事式的多线叙事风格,达到了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较好结合。

叙事的陌生化。散文无疑是要叙事的,但同一件事,怎么叙述才令人有“陌生感”,却大有文章可做。在著名作家刘亮程的乡村叙事中,水在山上是站着走的,到了平原则匍匐而行。昨天在乐山散文群里看到一篇文章,写恋情的,有这么两句印象很深:“如果有一千个人从我身边经过,我也能听出你的脚步声。因为九百九十九个人都是踏在地上,只有你踏在我心上。”脚步踏在地上正常,而踏在心上就陌生了,只有刻骨铭心,才能有这样的体验。本期获奖作品赵华刚的《梦呓》,在写一位地位低微、充满惊惧的农民父亲,对儿子的大爱时,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叙述角度一一梦呓,让爱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境界。因担心而惊悸,因悸而梦,因梦而呓,惊惶的梦呓几乎贯穿父亲的全部生命过程。略显不足的是,在表达梦的内容与自觉时,似乎忽视了度的把握。当梦呓成为表达生活的主要形式,生活的真实性就受到挑战。

语言的陌生化。指相同语境下语言的错位表达。比如写人与火车,我们常常看见的要么是遥想型(延伸的铁轨触发)、怀旧型(火车的古老触发)、惜别型(火车的离站触发)等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一个在农村生长、第一次看到火车的人的反应却是奇特的惊讶:“那,那边来了一个可怕的东西”。她好不容易才解说清楚她眼中的火车,“好像一个厨房拖着一个村庄。”同样写火车上的感受,前几年看过一篇农村孩子第一次乘火车的散文。孩子紧紧靠在车窗口,盯着窗外的景物,一切都陌生,一切都感到好奇。突然,诧异地惊呼:“爸爸爸爸,为什么外面的树与家里的树不一样,家里的树站着不动,外面的树在退着走?”这种陌生的真实语言,一下让文章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陌生化写作不只是方法论,也不仅仅止以上几种手法。甚至可以从哲学本体论角度去理解陌生化,把它视为是在场写作“发现性”的重要内容,值得一切文学写作借鉴。 


获奖作家、文友互动


林中蔓青:感谢在场给予我鼓励。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参与在场微散文征文 53 59757 53 31919 0 0 4464 0 0:00:13 0:00:07 0:00:06 697312期。回首来路,心有万千。从第1期的《六月栖栖》,到12期的《月已破五》,我一路投石问路,是“在场”的指引和光照,让我在跋涉中,获得一些进步和成长。尽管,距离真正的在场写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会在“在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迈步,朝着真正的在场写作奋进。在此,谢谢在场,谢谢赞助人,谢谢各位群友老师。最后,祝福在场,祝贺各位获奖老师。


赵华刚真的没有想到我会获奖!说实话,来在场是来学习的!压根就没想获奖!再次感谢在场各位老师的培养与鼓励!!谢谢您们!!由于家里工作特殊原因我没能参加在场颁奖!特遗憾。回家后还有这事那事。再次红包致谢各位在场主编,编辑,朗诵,校对等等。


王茵芬感谢在场!感谢所有评委老师们!自从去年8月来到在场参加在场微散文同题征文竞赛,直至今年五月,每期都参与了。这次我的《五月暂居》获三等奖,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每一期一百几十篇在场微散文,大多作者都写得很不错的,各有千秋。所以,能获奖,是在场师友们给我的鼓励。现在,每一期的主题一期比一期有深度和难度,这是在场闻道老师、雪夫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们有意识的引导,是动力,是磨练,让散文写作者更好地将散文性和在场性结合,写出更好的在场微散文。


李瑞霞:从去年六月份走进在场,参与了十一次同题散文写作,一次次磨练,一次次成长,感谢在场平台!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指点!!!


郭爱国:感谢在场的老师们,来到在场近半年的时间,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指点,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次获奖应归功于所有为在场辛勤工作的幕后工作者,尤其是给我指点和帮助的老师们,我就不一一报出你们的名字了,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感谢在场,支持在场,在场,我在!我在在场!


六叶:获奖感言:喜欢“个见”。昨天读了赵文的《心中有盏灯,写给在场》,其中有一则是“那些“挑毛病的人—写评论的老师们” 说到“最后小心翼翼写上“个见”二字”,他们就是在场阅评组的老师们”。我要说的是,我喜欢这样的“个见”。在我这篇文章后的留言中,鸣谦给我提的“个见”是“留白不够,语言少些散文的韵味。”小小贝的“个见”是“文章结尾太平”,东方飞鹰的“个见”是“语言应‘非体制性’,戒公文色彩,去通讯色彩。”。是的,我喜欢这些“个见”,感谢这些提“个见”的老师、文友。我的写作正是在这些“个见”中不断成长,也感谢在场各位老师对我的赏识,我会更努力、用心地写好每一段文字,珍惜这份在场的缘份。


辛峰: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觉得“在场主义”散文也是一种崭新意义上的“我思故我在”,是打破千百年来旧的人文传统,呼唤新的人文传统的文化使命感,是执著地自下而上的自我精神意义上的革命,是埋身黄土,走出黄土又回归黄土的大地深情。

我们一直在这里,我们从未离开!感谢“在场主义”散文所秉持的精神火种,我们与“在场散文”永远同在!


邓文静:第三次参加在场微散文同题征文,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喜出望外。在场三月,每次心情都不同。第一次投稿,是小心翼翼的,深知在场“高手如云”,自己只是一介新人,所以只敢远观;第二次投稿,是满怀期待的,希望自己的文字是有意义的,不会让编辑老师为难;第三次投稿,是心平气和的,既不自喜又不自卑,参与了,进步了,就是幸福的。正如袁姐姐所言“一篇文章获奖并不能说明什么”,是的,我把获奖看作是评委老师对我的鼓励,又或是被我坚持投稿所打动,重要的是,在场,在在场,不虚此行。最后,真诚地感谢一直支持、帮助、鼓励我的龚总、晓来姐、夕夏姐、王茵芬老师、赵文、海艳……以及所有在场的师友,一路同行,有你真好。


郑春:去年8月始到现在,已历十期,中间因为俗事,还有两期没写,却已得了两个优秀,我很惊喜,也很惶恐,但最多的是感激,感谢在场,感谢各位辛勤的老师们。

一个贴近底层的写作者,最能领会在场的精神——体现社会性;表达文学作品应有的对时代的敏感度;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度;以及写作者应有的悲悯情怀。这是我坚守并将持续下去的原则和动力所在。

再次谢谢大家,我会一直在场,叙说底层故事。


翠薇:看见编辑老师精心制作的证书,朋友们对获奖者火一样的祝福,满天飞舞的红包雨,感觉自己好幸福。我庆幸自己加入《在场》,品读优秀散文作品,与新老朋友欢聚一堂!


刘珍:(最佳参与)从去年七月进入在场,就一直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每期写,每篇读,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着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谢谢在场,谢谢老师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我将继续努力,继续在场!


花语:(最佳阅读奖)时光荏苒,进入朗诵组将近一年,承蒙海哥晓来老师关照鼓励帮助支持,与朗诵组各位老师相识相知相惜,感受朗诵组温暖、团结、互助、友爱,今天获此殊荣,荣幸之至。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我们朗诵组全体成员,是朗诵组的小家庭和在场主义散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吸引着自己这个无名小辈凭借爱好文学和朗诵的热情在这里不断努力前行。我深知自己水平有限,但爱和真诚无限,希望我努力向各位老师好好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感谢帮助支持我的每一位老师和朋友!


高影新:(最佳参与)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已经晚上九点了,错过了在场微散文六月主题征文颁奖盛典的直播。正准备看一下回放,意外惊喜地发现自己获得了“在场微散文同题竞赛第1——12期最佳参与奖”。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主题征文活动已经举办了12期,一年了,在场微散文又大了一岁。在这一年里,我们在在场的大家庭里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多少次在午夜等着文章推送;多少次读到一篇好文章击节赞叹;多少次读一篇动情的文字读到热泪盈眶;多少次读到去蔽存真在场感十足的深度文章而醍醐灌顶或者反思警醒......在场微散文,文微意宏,呈现人生百态,写尽世态炎凉,针砭时弊,传达正能量,它像一位勇士、一位诗人、一位画家、一位哲人,在姹紫嫣红的文学舞台上绽放出独特而璀璨的光彩。

作为在场的一员,一位忠实参与者,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这个奖项与其说对我的肯定和嘉奖,毋宁说对我一年的总结和鼓励。这一张荣誉证书见证的是我对文学的热爱,对在场微散文的热爱,对在场微散文大家庭的热爱!今后我将一如既往,与大家一起,同心携手,继续努力,让我们的在场微散文走得更高更远!

最后还要感谢在场主义写作创始人周闻道老师!感谢勤奋敬业、美丽善良的天使晓来姐姐!感谢在场赞助人龚益成先生和北京了了老师!感谢各位无私奉献的编辑老师、朗诵老师、平台制作老师!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的文朋师友!爱你们!


小小贝:(最佳参与)我在这里谢谢老师的厚爱,从我走进在场的8个月里,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在写作的细节,非常感谢编辑老师的辛苦付出。因为你们的细心和专心让我明白写作需要细心,需要我们不断地找出毛病和不足才能进步,是编辑从最初的稿件中帮我们把脉,给出合理的建议。

我也更加感谢阅评老师,你们辛苦地看完文章,给出相应的点评,这点是很难得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在下一篇文章如何去构思,如何去表达。

我相信我今后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写作细节,把你们的这份感情放在心里,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在场》。这里,有你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坚持走在《在场》的路上!

谢谢老师们!


偏说:(没写感言)很羡慕,很着急,很纠结,很羞愧,很无奈,很……

不是不想写,而是写不出。

其实也不是写不出,而是写不好,天生一只懒鸟加笨鸟。

作为在场微散文小编,因是义务更感到光荣,虽有付出但更多的是收获。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收获了友情,学到了知识,丰富了阅历。特别是每次面对那些锦绣文章,我会发会儿呆,酝酿羡慕嫉妒恨,恨不得把XXX抠下来,换成“偏说”。情绪稳定后,知道不可能,行不通,便老老实实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仔细领会,竟也能混迹群中,偏说一二,可谓不小的进步。总而言之吧,虽然没写,但我仍为一点点的进步而窃喜,虽然与奖不沾边,但我为把他人推向领奖台而光荣……当然,我会积蓄力量,不只为获奖而写作,更要为实现在场梦而努力。(不过话又说回来,等大家都获奖了,我获奖还会远吗?)


桑根:感谢《在场》。月余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在群里时间不多,交流也少,但作者的文章,老师们的点评,都是学习的典范。自己却羞怯,惶恐。为文字的驾驭力,为掌控。 但我会保留这份羞怯,惶恐,因羞怯,会时时审视;因惶恐,能少给编辑、点评、排版设计等等老师省去诸多麻烦。欣赏《在场》的方式,作者与读者都会因此少走弯路,更快地提高。最后祝福大家诸事吉祥!祝《在场》风生水起! 祝我能一直在《在场》学习! 感谢晓来轻酌的鼓励,给我最大的动力。写诗时,我喜欢用最平淡、冷静的词句,它们的冷峻在回味时带来的震撼是最大的。而散文更需要直接的情感去感染,虽然它们有共同的跳跃优势。  


王玉霞:对所有人的付出我只有感谢!


李世琼:(最佳编辑)进入在场编辑团队,我深深地感受到从闻道老师,晓来姐,静静姐,以及每一位果果的认真负责与辛劳。有的文章满篇都是修改的红色、删除的绿色和对作者建议的蓝色。有的文章反复修改多遍,每一位编辑仍然耐心地编辑。最近长篇投稿特别多,我每天都在看长篇,感受也很多。今后也会更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感谢在场。祝作者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祝在场越办越好。


齐海艳:(最佳阅评)这次获得最佳阅评奖,实在意外,非常荣幸。我到阅评组两个月的时间,是满满的收获。感谢在场老师们对我的厚爱与信任,感谢狼部落亲亲对我的关爱和认可。在这里我特别感谢王茵芬老师对我阅评的指导和帮助。我也品尝到了阅评工作的辛苦与快乐,通过不断的阅评作品,和狼亲亲们一起讨论,我对阅评更加充满了自信!狼部落是个温暖的地方,大家共同探讨,学习,进步着。再次感谢在场所有辛苦工作的老师。


秦和元:(最佳参与)去年八月入场就爱上了在场!爱在场老师的奉献精神,爱这个大家庭,爱每个人!在爱的同时,也娱乐了自己,所以几乎给每篇都作了四字留言!谢谢在场!


四季芳:(最佳制作)怀着一个小心愿,为着想做点事,为着充实自己,为着不让自己变老,在雅歌同学和晓来轻酌老师的推荐和指引下,循着刘珍老师的传授,凭着自己平面文字处理的技能基础,我来到了这里——在场。这里有自然风光,有新鲜空气,这里是精英的聚合之地。来到这里无比欣喜!《新东方精神》里有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了真正的牛人。”我更应努力,做好制作者,力争做个小作者!


李霞:(最佳参与)阅读,从众多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巧,提升了能力!感谢大家!!!


张倩男:一会没看信息这么多条了,我刚刚在全神贯注地在拜读在场六月文呢。再次祝贺所有获奖老师^ω^,虽然这次没获奖,但我依旧很高兴,因为我从中学到了写作技巧。在场加油。


晓来轻酌:在场参与奖,是这一年来给大家留言最多的作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可他们能在在业余时间关注大家,留言都在一千条左右,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嘉奖,更值得我们学习。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参与互动。

制作组组长刘珍曾说过: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有人读有人评;每一位编者,也不希望辛苦推出的作品无人问津 。热爱文字的人,都应把阅读和留评当成一种习惯,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编者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大家说征文


雪夫:我对第13期2017年6月主题《微雨·微语》的理解

在场微散文同题竞赛开办已届一年,佳作频出,文友的整体写作水平亦有显著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最近几期看,有些苗头恐怕值得警惕。或许跟思维有关。思维最怕成定式。

是的,在场微散文看重在场性,但更看重文本性下的在场性。统观平台发表的千多件作品,内容上有太多的征地拆迁、医患纠纷、教育失衡、生态危机、职工下岗、老无所依以及跟城乡有关的种种问题,等等。不过,我理解的在场性,其涵盖的并非仅仅是这些。诚然,作家当以揭露社会现实为己任,可现实原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此消彼长、共生共有的综合体与矛盾体。事实上,一个“真”字已然道破天机:真实的现世与现世背后真实的人心。两者纠结纠缠、互害互利、互为制约又互为平衡。

于是,我们试图在出题上更加灵活,希望有所改变,更希望有所突破。

实际上,本期主题颇宽。微雨是这个季节的特征之一,却又是小小的烟幕弹。不妨注意这句话:微语有时与微雨同义,润物无声,也有不事张扬之意。微语也可解为细微、细节,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倘若你的关注点只在“微雨”二字上面,那么,你是否想过你将全部心力用于表现微雨本身,意义和价值何在?如何微察秋毫,以小见大?倘若你理解成这无非是一个抒情式的微散文主题,那么,你是否想过如何避免空泛,又如何引入在场性?

我们反对概念化和程式化写作。我们提倡自由和个性表达。我们非常想领教你的微观察能力:于低处仰望、于洞中穿行、于寻常中见奇崛……其实,你就是啃食桑叶的春蚕,我们期待你早日化蚕为蛹再破茧为蝶。那是我们共同的时刻。

2017.06.05/0:53


 龚益成我的微言散说


     雪夫老师言:“ 在场微散文看重在场性,但更看重文本性下的在场性。”

      这句话我认为揭示了“在场主义散文”的本质特征及先后关系。平时我们说的“在场性”与“散文性”结合,某种程度上其实有失主次;而评论上述两性结合的程度的判定,则又太过模糊。

       首先,“在场主义散文”的提出与提倡,不是要说明它是散文的一种,而是第一次鲜明地宣示了散文的文本特征(“散文四性”的提出)、散文要求的本质特征(“在场五性”的特点)。这是这个流派对“散文”的认知、认可和推崇。我认为“在场主义散文”,关键不在它的“主义”上,在“在场”和“散文”上,也就是他们提出的“在场五性”和“散文四性”。这也就是说,他们以此区分以前随笔、书信、公文等也归为散文的说法;也是他们对传统的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说明散文、叙事散文如此分类的推翻重构后对散文的正名和地位确立。通俗地说,他们更看重“叙述”,通过“独立的叙述”或“叙述的独立”完成散文的“在场”。他们认为真正的散文必须具有“在场五性”,“散文四性”,而且认为在此基础上散文要在对事情本身、事实的存在、事物的叙述、感情的表达、语言的运用上,直面、本真,“去敝”、“敞亮”,这是“在场性”。唐小林认为:这并非是“即时性”“现场感”“现场特写”之类的流俗之见,核心是精神主体的在场和散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故而我认为,在搞清这样的背景下通俗、少学究地去谈“两性关系”“两性结合”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散文性”与“在场性”结合唯一的手段就是“介入”。介入的本质特征是主动发现、经验的真实呈现。就算事件的虚构,它的发现和经验的呈现(意义和细节),也必须是大众普遍感受的情感认存、社会现象的综合和代表。

      雪夫老师指出:“纵观平台发表的千多件作品,在内容上有太多的征地拆迁、医患纠纷、教育失衡、生态危机、职工下岗、老无所依以及跟城乡有关的种种问题等等。不过,我理解的在场,其涵盖的并非仅仅是这些。”这是散文题材的问题,也就是你对素材的选择。我认为:任何题材都可以“在场”。特别说明的是“关注当下”“贴近生活”这样的题材本身就是直接的在场态度,是最鲜活的题材。所以雪夫老师说“诚然,作家当以揭露社会现实为己任,可现实原是真善美和假恶丑此消彼长、共生共有的综合体与矛盾体。事实上,一个“真”字已然道破天机:真实的现世与现世背后真实的人心。两者是纠结纠缠的、互害互利的、互为制约又互为平衡的。”雪夫老师“真实的现世与现世背后真实的人心”的提法,也只是对在场散文叙事的方式和呈现进行的“对象”的一个总结,倒不如说“真实的现世与现世背后的真实”来得全面。

    美国华盛顿邮报最近评选出十大人间奢侈品:1.生命的觉悟。 2.一颗自由,喜悦与充满爱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气魄。 4.回归自然,有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 5.安稳而平和的睡眠。 6.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 7.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任何时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9.身体健康,内心富有。 10.能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这无一与钱与物质相关,难道不是散文应该要表达的在场意义?当然,这也是题材选择的参考。

      表达方式可以多样,“两性结合”必须明确。

       最后,我想说说主题征文。在场微散文主题征文刚好满一年。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黄福海老师当时的感觉,他说自从加入了在场,竟然不知道散文该怎么写了。我想现在肯定有绝大多数人遇到这个疑问。当然,我对他说“在场主义对我没有真正的提高”的感觉存在意见分歧,他的困惑正是他认识的高度提升。我甚至认为到了此时,正是应该真正面对什么是散文、怎样写散文的时刻,同时是真正静下来理解“在场主义散文”的时刻。

      在场主义“散文四性”中有一个“非主题性”,而我们正在进行主题征文。这是不是矛盾?不是。“非主题性”并不是指散文文本本身是不是具有、有没有确定的主题和散文是不是即兴的有感而发的创作这样简单的指出,相反,“非主题性”是指哲学层面上的“消解深度”,是对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的呈现的发现程度要求。“散文四性”要求无论叙述的主体内容怎样,必须要求在强大的精神主体下对现实的拥抱、对当下的介入、对自由生命的彰显。

      所以,我们的征文,用“主题”框定范围,意在同题竟高下,检测平时素材积累和经验运用。用你的“叙述”来表达你的“发现”,用“呈现的意义”来检测你的“主题”。同样,散文性、在场性和主题契合度是评定征文优劣的标准。

(本期收录:宁静    制作:刘珍  校对:袁志英)

第十二期奖获奖证书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冯露西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

在场制作:刘珍(组长)、相相、王金梅、宋小铭、四季芳、谭丽挪

特约评论员:草原凤凰、乔民英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